top of page



乘著焚風生長、隨著山勢起伏、順應時勢流轉
「順勢」是一種山豬窟的地方哲學。
各方的族群因著不同機緣先後來到此地,
經歷產業興衰交替、邊界定義遷移、地貌植群消長……
在變動中,人事物展現出相應大環境移轉的智慧
為山豬窟這座無法被定義的山林,
在每個年代交織出既多元又流動的樣貌。
透過田野訪談的故事搜集,
呈現那些未曾被文字記載下來的,屬於山豬窟的記憶。
——獻給每一位山豬窟居民
為每一位幫助展覽的夥伴獻上誠摯的感謝
特別感謝——王政國、何正光、吳順春、林志堅、林許素華、林啟銀、洪瑛珠、陳天金、陳世豪、陳良田、陳宗欽、許添財、黃月葉、葉少雲、劉秀菊、劉菜花、賴順盛 (依姓氏筆畫排序)
主辦單位|臺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發展協會
協辦單位|大武鄉公所、尚武社區發展協會
策展團隊|葉宜臻、張嫚容、朱致萱
視覺設計|林永峻
展架設計|陳天金、唐彥喆
執行協力|周自強、陳浩然、吳順春





山豬窟——無法被定義的山林
山豬窟名稱的來由有許多說法,細節略有不同。最普遍的便是早年山豬眾多,經常能在水窟邊看見其成群戲水的蹤影。其中接近山頭的一處大水窟更是指標性的所在處(現今梅園生態池),居民便以「山豬窟」稱呼此區山域。
而後民國90年轉型發展為休閒農業區便沿用此名,成為了「臺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」,也是全臺最早設立的休閒農業區之一。









關於山豬窟
山豬窟坐落臺灣東南,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帶來了各種交集。
身處屏東楓港鄉和臺東太麻里鄉交通中繼站的大武鄉,自古串聯了南部的東西來往。焚風、颱風、東北季風接續輪迴,匯聚催生出產業與萬物的堅韌生命力。
多樣且密度極高的櫟林獨一無二,孕育豐富珍貴的物種,甚至吸引世界學者研究。蘭花翩翩、蝴蝶紛飛、走獸奔躍,山豬、山羌、山羊等無數生命共棲於此。
有記錄以來,從清代開始的移墾、日治的產業發展延續至民國時期,客家、閩南、排灣、外省等族群長出自身的一套生存方式,留下了生活存在的痕跡。在這山海的交會間,走過早年林班與尚武漁港帶來的繁榮,山頭間農作盡收眼底的往昔,歷經休閒農業區旅遊的潮起潮落。人潮來又散去,如今轉以生態觀光、農產經營邁入下一個階段。
休區成立之初的面積從385公頃到如今的666公頃,與範圍一同擴大的,是區域發展的連結。協會的觸角亦延伸到了尚武村、南興村村落等地。不僅限縮於邊界的劃定,如同這片土地一直以來接納包容多元的廣大。


從那裡到這裡——遷徙至此的多元族群



山豬窟是個族群多元融合與交織的地方,有由新化深山遷徙來的排灣族,開枝散葉於古庄、太湖、南興部落;也有早期南部客家人於此建立聚落;大部分閩南人則是從臺灣南部移入;民國 38 年以後較具規模的外省人陸續移入臺東,直至民國44年,大陳義胞的到來成為了此處最後一批外省人。
這些原住民、閩南人、客家人及外省人受到政策、經濟、社會、時代等各種因素,出於自願或非自願因素遷徙,共同來到了此地生 活成為長久的居民。
閩南人
早期多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遷,由西部各處來到,囊括嘉義、高雄、屏東、宜蘭、彰化等等。有清代由浸水營古道來此開墾的西部人、日治時期由恆春走瑯嶠—卑南道來到的移民。民國40~50年代,國民政府大伐木時代來到,林班工人前仆後繼前往安朔、大武的山中,加上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重創臺灣中南部亦是造成另一波搬遷潮的原因之一,也為此地帶來人口的巔峰期。

清代經浸水營古道至大武開墾路線

日治時期經瑯嶠—卑南道至大武開墾路線
客家人
尚武村外圍的客庄路便是因客家聚落得名。袁聞柝《開山日記》的記載,提到:「楓港(今枋山鄉楓港村)莊民林讚募得農民六十名,承墾埤南之巴郎禦荒埔(即巴塱衛,今臺東縣大武地區)」被認為是清領時期,客家人最早來到的紀錄之一。

如今客庄卻難覓客家人,關於此事長輩提供了流傳下來的軼聞:
早期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將當時在平地生活的原住民趕上山。某次客庄過年慶祝之時,尋仇的原住民趁此機會偷襲將整莊殺光,砍下的人頭高掛於朝庸溪上的山丘。從此之後,客庄再無客家人。
原住民
民國40年時,政府主導原處於大鳥溪與大竹高溪中、上游深山部落往淺山遷移,建立了新化、新生、森茂部落,合稱新化村。部分人口則是遷往大溪、土坂、台坂、加津林、大鳥、尚武、古庄、南興、太湖等地,成為了現今山豬 窟範圍含括的三個排灣族部落:古庄、太湖、南興。


排灣族從大谷社往淺山遷徙路徑
山豬窟範圍的三個排灣族部落
外省人、大陳義胞
國共內戰後,陸續隨著政府來到的外省籍移民湧入臺東,從北端長濱鄉一直到南端達仁鄉都有聚落的分布。而民國44年大陳島移防,隔年分配157戶至尚武村,帶來800人的移入。以海維生、飲食與語言等等的差異,也讓大陳義胞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文化面向。時至今日仍能看見許多當時留存的建設,如尚武漁港和披星新村。



尚武漁港
始建於民國42年,大陳義胞以前大多以漁業維生,故臺灣省政府為此興建尚武漁港。漁港因位處海灣海岸漂沙地帶,長年面臨淤沙問題。

披星新村
居住在披星新村的大陳人多已搬遷,目前居民大部分非大陳人。此照片為披星新村過去留下的石頭屋。

山豬窟的居民,留下你的遷徙足跡吧!
在展覽期間,我們邀請山豬窟居民依照自己的族群挑選棉線顏色,留下自己遷徙足跡,分享自己從何而來。



順勢而為的產業
以田調描繪往日輪廓,產業的綿延交替與大環境習習相關。從中能看到長輩們順應時代與環境的靈活變動,以及為了生活的拚搏精神。
(此展區依照產業繁盛的年代劃分,實際上產業的興衰都是一個漫長的變化,並非單一時間點。)


順勢延續——轉型迸發能量的現在
山豬窟這塊土地和我們分享了一片蓊鬱的森林、多樣的物種、豐饒的物產,珍惜這塊獨一無二的淨土自然而然成為商家、農人、居民不用說出口的共識。盡力降低對環境影響的方式發展,以現有的自然資源出發,透過導覽、體驗向旅人分享一種永續生活與旅行的方式。 山豬窟的自然生態又以「原生蘭」及「殼斗科植物」最具特色及代表性。
原生蘭
在這片山林中仰望樹木,仔細觀察常可見附生蘭依附其上。常見的有:大腳筒蘭、鳳蘭、小雙花、康穗蘭、鳳尾蘭等等。其中臺灣捲瓣蘭、大花豆蘭,更是廣義恆春半島範圍才能見到的特有種。 殼斗科因本身樹種大,加上合適的環境常成為附生蘭依附的對象 。恆春羊耳蒜、長腳羊耳蒜、心唇金釵蘭則十分特別,多於茄苳樹上發現其蹤影。
圖片提供:太湖原生植物園
臺灣蝴蝶蘭
山豬窟是1952-1953年連續兩年獲得過國際花卉冠軍的原生蝴蝶蘭「臺灣阿婆」的第二發現地,也是原生母株的復育地,11月至隔天6月是花期,生長在海拔500m以下的陰涼處樹幹上,因花形狀似蝴蝶優雅而得名。

是「臺灣阿嬤」還是「臺灣阿婆」?
臺灣蝴蝶蘭最早被歸屬在學名是Phalaenopsis amabilis (L.) Bl.的物種之下,因為種小名amabilis的前2個音節發音類似阿嬤,所以也被稱為臺灣阿嬤。後來被改分在學名Phalaenopsis aphrodite Rchb. f.的物種下,種小名aphrodite的前2個音節發音類似阿婆,於是被稱為臺灣阿婆。學名的改動更正造成了不同年代稱呼的差異。
臺灣阿婆復育過程
日治時代發現後開始有人收購、出口日本,風行一時大量採摘造成絕跡。民國70年代已難在野外看見臺灣蝴蝶蘭蹤跡,也曾嘗試復育但仍是漫漫長路。現在常見的白花蝴蝶蘭多半是經過雜交的品種。據太湖原生植物園主理人黃月葉口述,約十年前在一次採摘草藥的過程中無意在山林邊坡發現,再一次於此地發現較具規模的野生臺灣蝴蝶蘭植群。
殼斗科植物
其果實主要由硬殼的堅果和帽子狀的殼斗組成,「橡實」是另一個我們熟悉的稱呼。全臺灣有45種殼斗科櫟樹物種,山豬窟休閒農業區內就存在著14種,其中更高達有5樣特有種。被2022年來此研究的世界學者們譽為「櫟林天堂」。
為什麼山豬窟這麼多殼斗科植物
位在東北季風迎風面,高度約400m的山攔截太平洋水氣,加上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。溫度高、濕度夠,剛好是中低海拔闊葉樹種殼斗科完美的生存環境。

加拉段石櫟
瀕危
又一別名大武石櫟,以往山上工作的當地人稱之「大武猴栗」。為臺灣最晚發現的新種殼斗植物,和浸水營石礫分布位置相似。堅果形似子彈,成熟時為褐色,果皮無毛。
大葉石櫟
無危
分布廣泛,中高海拔極為常見,在臺東受東北季風影響低海拔即可能出現。堅果多為扁球形,果皮有層白蠟,成熟時為黑紫色或褐色。
浸水營石櫟
瀕危
數量稀少且分布侷限,僅見於台灣東南部:台東浸水營、新化、安朔、壽卡等。最初發現地為浸水營而得名。殼斗常包覆果實3/4面積,為一大招牌特徵。
灰背櫟
近危
葉下表面呈現灰色。果實堅果形狀多變:圓錐、圓球、矩圓形皆有,成熟時為灰褐色。殼斗杯狀與淺盤狀都有。
臺灣石櫟
極危
熟果顏色黝黑,殼斗淺盤狀,包覆堅果甚少。葉片革質且為殼斗家族最厚,為了抵禦生育地強風吹襲而形成。
杏葉石櫟
捲抖櫟
短尾葉石櫟
印度栲
臺灣栲
三斗石櫟
長尾栲
小西氏石櫟
烏來柯
參考資料
《臺灣橡實家族圖鑑:45種殼斗科植物完整寫真》
果實提供
太湖原生植物園、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
移動鼠標
看文字內容

.png)



嚴選好店

山豬窟休閒農業發展協會
#遊程規劃 #草地餐桌 #農產銷售
極力推廣當地農業及「環境教育、食農教育、文化導覽」,串連周邊產業、培力在地年輕人、開發景點與遊程體驗,並藉由在地領路人引導旅客走進山豬窟,讓旅客更深入瞭解山豬窟不同特色的豐富面向。113年更推出了「草地餐桌」,讓旅人在自然環境中品嚐以當地農物所烹煮的料理。

太湖原生植物園
#遊程規劃 #手作體驗 #植物導覽
位於巴塱衛山腳下與森為鄰,充滿綠色 的環境是成長過程中最美麗的色彩。園區收藏的植物高達上千種,以蕨類、蘭科居多,原生植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周遭,有時看似雜草,但卻非平凡。致力於自然生態教育及原生植物推廣,並具繁殖培育技術,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生態、認識臺灣。

獵場工作室
#蜂場導覽 #夜觀導覽
養蜂人志明與雅涵保持著早期部落對獵場不過度拿取的精神,以友善土地、尊重生命、減塑的理念帶領大家認識生態。每一次的相遇都是在拉近我們與自然的距離,是心的距離,也是看見美好自然後面認識更多現實的環境議題與反思。

EASFU 東香芫
#香氛精油 #手作體驗
一群擁有豐富化學背景的團隊遇上了這片土地,嫻熟的技術與純淨的植物結合,迸發了香氛的愉悅。受到山豬窟小農友善耕作的理念所吸引,促使團隊與他們的有機農產品合作。提煉出的不只是一瓶精油,更是一份愛護土地的力量。

去那呼玩烘焙
#烘焙體驗 #烘焙課程
CINEVUAN(去那呼玩)排灣族語含義是最初的、出生的地方、原點,這個店名不僅是描述著臺東家鄉對於返鄉青年的意義,也是烘焙坊製作烘焙產品的信念,將當地特色產物、小農作物及原民文化融入麵包、甜點中,希望臺東家鄉特色飲食、人文產物得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現。

達興山號
# 無菜單料理 # 部落導覽
達興山號專作無菜單料理,食材來自臺東各地,透過不同組合,讓每一道料理呈現新滋味。廚師阿泰有原住民血統,來自五星級飯店訓練,用傳統在地的食材變化出美食,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念念不忘在地好滋味。

家家酒書屋
# 公益圖書館 # 住宿 # 在地餐點
前身為百年大武旅社,改造後成為一個擁有上萬本藏書、餐飲與住宿的複合式空間。臺東大武女兒、金鐘廣播媒體人潘美緣返鄉與丈夫合力打造這個讓人放鬆、匯集承載各界美好心意的空間,歡迎到來的旅人深入體驗了解。



點擊圖片看大家的故事
寫下生命當中的遷徙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bottom of page